雖然有點唐突,我想說個故事:

從前有個大家族姓木,由當代嫡系的長子作為族長,後來有不少人因為婚嫁、避禍、分家,改為儂、林、余、牧和其他不可考的姓氏,五千宗族離散在外。

嫡系將改宗的事情記載在共同族譜之中,讓木家後人能夠循相關姓氏去和宗族相認。

時間流逝,嫡系血脈斷絕,三百年後也再沒有以族長為權威的宗族制度。

此時代有個木姓的人讀了這份變成史料的族譜,想著:「既然我是木姓,就應該有資格匡正血統重振家威。」

他暗暗記住了族譜上的四大姓,有天遇上了一個林姓的人,向對方攀談,碰巧是族譜上也記載了木家舊事的同宗。

有了這麼妙的淵源,起初兩人相談甚歡,可日子久了,木氏動不動向林氏囑咐:「身為我等木家人,莫忘前塵,應當如何又如何。」

林氏不堪其擾,遂表示:「我們一族改姓為林以來,已下傳三十四代,只知有林,不知有木。且既已分宗,當年木氏家規如何,實與我們不相干。」

木氏氣不打一處出,暴跳:「你們林氏當年分了我木氏家產才有了今日榮景,竟還說出『只知有林,不知有木』這樣的話,好生無恥!你要不當木家人可以,給我把家產吐出來!」

兩人在道旁大吵起來,唾沫濺得對方一臉。

見此情景,一名方姓路人連忙上去勸架,兩人眼見吵不下去了,悻悻然地各自回家。

問明原委後,方氏與其友當作談資:「祖上同是木家子弟,分家時得到家產名正言順。幾百年後向改姓的人追討當年分家時得到的財產,是何道理?何況林家祖產,雖來自公中的同一份錢財,這幾百年增增減減 ,早已分不清。」

「算起來,兩人是同宗後人,木氏怎麼一派自己就是祖宗的樣子呢?」,語罷不禁失笑。

林氏惡了木氏,日後見到其他木姓人也沒有好臉色。而木氏由於懷著怨氣,見到有以儂林余牧四姓自居者,必要上前和對方口角甚至鬥毆,地方上謂為奇談,此是後話。

……………

我很討厭有人動不動就亂用數典忘祖以及「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就不要用中文」。因為突然產生了一些想法,於是寫下來整理思路。

『談歷史時,忘記祖先在這段時間是處於什麼職掌,什麼定位』,這是左傳裡數典忘祖的本意。

很多中國人喜歡對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台灣人罵這句話,認為祖先大多來自中國的台灣人忘本。

用什麼立場來罵?應該很類似大家族裡,族長用祖先的名義訓斥其他的宗族。

又是如何站上這個族長的位置?應該是明清天朝上國史觀的延續。

可笑的是,渺小個人誤把國家塑造的虛擬意志當成自己的靈魂,自己的祖先可能就受過所謂大一統思想的迫害,卻昧於歷史,定位錯亂地覺得可以用家長權威去要挾他人的自我認同。

在台漢人的祖先,或因為貧窮活不下去只能賭命渡海,或受改朝換代的戰亂波及而避禍,和留在故鄉的人,從此就有了分歧。

大多數時間,台灣一直都是中國文化圈裡的邊緣角色,盜匪之流、南蠻鴃舌,有成文史以來就被殖民者擺弄來擺弄去的「漢奸」。士大夫心向中原的情懷和我們沒什麼關係,缺乏安全感、命運不由人的怨嘆和戾氣倒是長存於民族性中,是故不當自己是中國人,談何數典忘祖?

語言文字用分家產來比喻其實是個敗筆,因為它是同個文化圈的無形資產,會說話的人教自己的小孩說,會寫字的教自己的學生寫,像融入骨血那樣密不可分,貴族才能識字的時代就算了,在現代不知道何來不夠資格用這麼一說。

又,聽過不同地區的方言偶爾會因為勢力移轉居於正統,反過來飭其他腔調為非正統,但自居正統而認為自己對周遭同語族的人有權利可以主張,真是十足中原沙文主義的愚行。
****
為了排遣鬱悶亂寫的東西。如有邏輯謬誤還請見諒。

arrow
arrow

    袋裝柴郡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