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為什麼日本已經離開了,很多台灣人還是寧可被罵『皇民』也要親日?
首先,民族概念不是建立在血統上而已,還取決於政治體質。

就算是割讓台灣這件事,台灣人和中國人(和曾經的中國人)的定位也完全不同。不是「我們國家的土地被搶走了」而是「我們都習慣滿清政府了,憑什麼現在要聽你們做主」和「為什麼不把我們當真正的國民看」。

台灣成文史四百年間,政權輪替太快了,也沒有成功推翻既有政權改朝換代的經驗,就這樣被外在環境推著前進。

能夠決定上頭是誰和影響政策,對於台灣人其實是非常新鮮且對建立自我認同有益的。

在更長的歷史裡,上頭的宗主一個換一個,新來的合不來,就抵抗它,反抗勢力被血洗,再也無力抵抗就順服,最後習慣。

會為『台灣光復』而喜悅,對中華民國特別有情結,其實是因為日治時期重疊到鼓吹民族主義的世代。

剛被割讓時某些受儒家思想薰陶的人固然有誓死為清朝守節的想法,但比起地理中國和把自己割讓出去的清朝,生長在日治時期的台灣人認可的是新興的中國政權。

對於異族統治下處境尷尬的亞細亞孤兒來說,一個和自己同文同種血統相近的民主國,堪稱桃花源。

但是,一旦實際在國民政府支配下,他們就和當時的中國民眾一樣失望了,抵抗,然後被迫沉默,順從了好久,以至於忘記不甘。

有些你以為的傳統,其實只是幾十年的短暫光陰所造成的幻覺。直到政治風潮自由,追溯過去,才會開始懷疑。

沒有一個是本命,所以當現在的統治者讓你不爽的時候,會想起相比起來還好一點的上個老東家,應該是合理的。質疑這些無法對大中華認同產生好感的人為漢奸,才叫弔詭。
****

說來難聽,中國畢竟不是台灣的唯一。

明鄭在中國沒有影響力,被視為叛亂者。

清朝長期放生台灣,洋務改革時雖然順帶建設了台灣,但因為戰爭,很快就被日本奪走了。

國民政府播遷來台時事實上正在逃離原本國土。可笑的是,哪怕只剩下台澎金馬,走投無路的國民政府,竟然也配端著架子,嘴上宣傳「大家都是中國人」,實際上把台灣當成邊陲看待。

離鄉不過一兩代,或者因故和中國保有聯繫者之外,對於早就生根的人來說,中國只是一個影子。

儒家的忠君概念本來就是為了利於統治者管理而創造,民眾只想過上幸福的日子,如果外來者會破壞安穩,他們就會反抗。現在會擾亂台灣體制和文化的中國,就是被民眾拒絕的外來種。

說起來,中國自從進入家天下體系後就再也沒有脫離過了,民國說好聽是民主共和,總統依舊是代議制選舉產生,而中共也是如此。

直接參與權自始都不屬於人民,旁觀固然能窺得一些門道,箇中滋味實際上是不太清楚的。

就像慣於民主的人,就算嚮往強盛,也不會覺得為此而支持專制是合理的。
其實台灣之於中國也是外來種,甚至可以說是重度的過敏源,奈何很多人把統一這件事想的太美。
****
後記:
其實一直以來,中國比起國族主義,更強烈的是地域特色和異民族之間的排斥。直到中華民國創造了『中華民族』概念,試圖整合國土幅員過大的國家,灌輸給人民共同體的想像,才有了如今的「大家都是中國人」。何況,即使有了這個共同想像,現代中國南北的矛盾還是很嚴重的。

就算在台灣這麼小的國家,難道台中人和台北人會因為「都是台灣人」而忘掉地域之爭嗎? 如果是這樣,就不會有天龍人這個蔑稱了。

琦君在晚年的散文裡寫到:她赴美時,對留美的中國老鄉們只認『同鄉』而無「大家都是中國人」的一體感很是難過。以前還小,又很喜歡這位老太太的文筆,曾經和她同仇敵愾。

現在我終於明白為何她和美國華僑格格不入了。琦君從小就接受中華民國式情操教育,成年後才赴美。而中國早年的移民雖然會認『同鄉』,就近彼此照顧,卻不會因為國籍而對物理距離較遠的外省人有特別深的情感。

敢情人家根本沒當過一天華國人呢,為他們戴上不愛國的帽子,豈不冤枉。

知道你故里的一切,能順便替你送信探望親友的同鄉,才最實在不是?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政治 分析 筆記
    全站熱搜

    袋裝柴郡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