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Burmese Harp  
課堂上老師給我們看了<緬甸的豎琴>,要我們用環境心理學寫出人與家的關係。
我沒完全看完(大概後半部),依舊受到很大的震撼。

黑白電影裡光和影都格外強烈。背景是二戰後的緬甸。
主角最常出現的場景,無論是蒼茫的曠野還是開了扇小窗的暗室,都有種寂寥感。

成為僧侶的主角在寬闊的河濱上看到士兵的屍骨,捂住臉快步離去。

後來又回到那裡為同胞收屍,當地人幫忙他時,撿到了一顆緬甸紅寶石。
他們說,河岸上很難得會有的,一定是亡者的靈魂。
主角用袈裟包裹住那塊寶石,在胸前緊緊握住。

他的同袍千辛萬苦確認了他還活著的消息。
為了讓他改變心意,在寺院附近齊聲合唱故鄉的歌謠,
甚至還訓練了一隻鸚鵡讓它說:我們一起回日本吧。

然而主角在鐵絲網後的曠野裡一言不發,只是佇立在遠方,
沉默地取過小乞丐的豎琴應和,最後轉身離去。

趴在鐵絲網前激動吶喊的同伴,與湊上去的小乞丐那句不合時宜的「行行好吧」,
在這場合下產生的對比不僅滑稽,且分外冷酷。

之後他送回另外一隻鸚鵡,也只會說一句話:我不能回去。
於是他的同伴們再牽掛也只能留下他整隊上船。

戰敗歸國的士兵雖然乍看隊伍整齊,其中總有幾個掉隊的,
鏡頭緩緩滑過,都是負傷或扛著擔架的。

那一刻我忽然很深刻地感覺到他們不是"某國的士兵"而已,
他們是一群想家的"人"。

故事尾聲,主角的長官讀他托人轉交的信後,同伴們聊著回國後要做什麼,
又談起主角,茫然地互相問道:他真的不回來了嗎?

在這樣的氛圍中,其中一位平常和他沒什麼交集的同袍在心中想道:
「確實就連此刻我也並不太在意他,我只是想著,
他的家人收到這封信時會怎麼想?」

主角在信裡說:「那麼多死去的同伴永遠無法回鄉,
看到那情景,我就下定決心要留下了,我要在這裡陪著他們。」

他的意志超過了思鄉的情感,卻也因為電影裡無處不充滿鄉愁而產生糾葛。

思念是離人心上的牽繩,越是遠離越是緊緊束縛著靈魂,
寧靜氛圍和強烈苦痛的反差,正是此片動人之處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電影 評論 鄉愁
    全站熱搜

    袋裝柴郡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